中國官方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(CRI)涉及在14個國家至少33家電台隱蔽以雙語廣播,其中包括華盛頓的WCRW電台。有大陸媒體人分析,這僅僅是中國動用龐大經費推行的海外大外宣國家戰略的冰山一角。 (卡帕/維靈報道)
路透社日前報導顯示,包括位於華盛頓的WCRW電台在內的,由中國官方背景支持的33家電台用英文、中文或當地語言廣播,它們通常忽略對中共的批評,避開任何對北京負面的描述。
中國媒體人週四(5日)對本台表示,意識形態部門動用巨額的資金在海外搭建外宣平台,在中國的媒體圈早已經不是秘密。早在去年9月香港佔中期間,涉及數十個國家的142家海外華文媒體發布"保衛香港聯合宣言",力挺中國當局,被中國媒體人戲稱為假外媒集體站場。
在此之前的2014年3月11日中共兩會期間,一家來自澳大利亞、名為《環球凱歌傳媒》的記者克魯思多次獲得官方點名提問,事後該媒體也被挖出背後的股東是中國官方所屬的傳媒公司控股。
曾在國內從事媒體工作的蘇雨桐稱,類似的情況非常多。據記者無國界調查,在法國,也有很多中方出資辦的媒體。
她說:據記者無國界調查,其實在法國他們也發現有很多是中方出資辦的這樣的電台,而且是數碼電台。他們首先是想要影響到海外的這些華人了。另外我們也發現他們也在影響西方的受眾。比如說對西方的媒體的一種滲透,這個其實已經遠超了路透社報導的這個內容。比如說在西方的一些撥款電台裡,包括中文部門及其它的一些節目上,都在不停地把他們的意識形態和所謂的價值灌輸出來。
蘇雨桐還以自己的經歷為例,批評德國之聲、法廣等傳統的西方主流媒體,它們有些與中國官方背景的媒體進行合作,有的在對華報導中表現出來的靠近中共的做法,甚至是沿用中國官媒語境報導的做法,讓人擔憂。
據悉,中共大外宣慣常做法是:官方機構成立看似市場化的子公司,然後收購海外媒體股權,派出運營人員和編輯團隊,按照官方的口徑進行宣傳。如果不能購買股權,則購買時段或版面發布中國官方希望發布的信息。
原南方周末新聞部主任長平表示,中共從建黨開始就非常注重宣傳,建政後,更是成立了從官方喉舌人民日報,國際廣播電台、外文局等組成的文宣體系。而真正大外宣的概念被人注意,系2009年當局劃撥450億元進行所謂的形象公關大外宣國家戰略開始。
他說:大外宣這個概念是2009年開始的,2009年《南華早報》有個報導,中國準備450億元人民幣來推動媒體的國際擴張,改善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。當時環球時報和新華社都轉述或重新報導。官方的報導說,2008年遇到了一系列的公關危機,3.14西藏事件、(奧運)火炬傳遞事件、毒奶粉,中國政府它不是反省,而是歸結到宣傳上,所以在準備450億元啟動國家公關戰略。
長平認為,從功效上看,中共的大外宣對內以外媒的名義欺騙民眾,對外則充分利用了自由世界的言論自由暗渡陳倉,以達到對西方主流社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他說:對內他們會經常引用所謂海外媒體的報導,事實上這些報導都是由中國外宣系統控制的。對外呢,他們利用西方的言論自由。歐美的主流社會是認同言論自由和觀點多元的,所以他們會試圖去聽各種聲音。主流媒體從職業倫理上說通常它會引述不同的觀點,這就等於中共的聲音藉這個通道也進入了主流媒體。它對塑造主流社會的輿論影響是有一定的功效的。
中國不願具名的媒體人告訴記者,450億還只是公開披露的以小部分。各地政府都有巨額的外宣經費,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年經費可超過20億元。一些外媒、假外媒紛紛和中國一些宣傳部合作,成立地方分頻道獲取利益。如鳳凰網在薄熙來在重慶的時期,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在李春城時代的成都,香港大公報和文滙報在各地的廣告創收平台等等,同時也成為中國文宣系統腐敗的助推劑。
0:00 / 0:00